榕樹 :榕樹盆栽的栽培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鄭誠恭

前言
榕樹,是台灣自生樹種,低海拔山區及平地到處可以見到它的蹤跡,具地方樹種特色,栽培容易,自古大陸及台灣喜愛栽培者多,故關於榕樹之習性、栽培經驗相當豐富,多有秘方深藏不露。今交通便捷,觀念開放,筆者專程拜訪多位專業栽培榕樹盆栽先進,承蒙指教,公開其秘技,期許榕樹盆栽展覽專輯能更豐富它的內容,使後學者作為日後創作的參考。

榕樹簡介
榕,學名Ficus misrocarpa L.F. 桑科,榕樹屬,常綠喬木,熱帶及亞熱帶樹種,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皆有自生,山區生長之樹形因地形及氣候變化較大,所以主幹較高且明顯,枝蓬較小(如左圖),平地生長之樹形、主幹的分歧較低,枝蓬寬廣如傘狀(如下圖)。

 


 

榕樹盆栽的栽培法

一、素材的栽培法:
品種選擇
素材栽培的成敗決定於品種的選擇,不良的品種無法創作出上乘盆栽,影響觀賞價值甚巨,不得不慎重選擇。
榕樹的品種優劣,可以從氣根和葉性來辨認。榕樹是屬於氣根性植物,自然生態中常見氣根被覆在幹上,有根、幹難分的景象。講到榕樹就想起氣根,因此,根藝是榕樹盆栽的特色,是它的樹種特性。根據下圖顯示根性,有陵形根、瘤狀根、板狀根之別,皆是形狀優美的好品種,觀賞價值各有所長,所以須選擇較立體根藝者為上品來做種木。

 


所謂優良品種的根性就是氣根發根量多、附著性好,容易創作出根藝變化豐富的盆栽,但必須留意因粘著快速會在成品時變得板平無藝(此點請特別留意)。
劣性品種氣根較少、發根不勻、附著性不佳,即使長時間栽培,氣根仍然有如繩子拉緊狀,不附著幹身,形態呆直(如左圖)。

 
   
葉性則可以從大小、形狀、色澤三方面來說,目前盆栽界比較常見的有瓜子、中葉、金門等三種,皆是上選葉性好的品種,以下述之,如左圖。
 
瓜子葉種:
葉小而平,色澤鮮綠,葉圍成朵狀,三種葉性之最小者,缺點是成長慢,不易養成大型粗幹盆栽。可用其小葉特性創作小品或接枝用,改善葉形大或葉形曲捲不良者。如圖左最右側曲捲者。(但瓜子葉種之中亦有少數葉面曲捲不平者,不予採用)。

中葉種:
中葉種中,目前亦有很多的優良品種,葉平而厚,中等葉面積、色澤鮮綠或深綠,多氣根、附著性好,曾在展覽會場以很美的姿態展出。盆栽同好多加觀察以上所提幾點細節,不難窺其奧妙。如左圖右側二。

金門種:
葉平而小,色澤鮮綠,皮色白斑,成長快速,栽培容易,它的枝性成品後出枝順暢,不會在同一處多點出枝。其整姿作業簡易,唯枝性易肥大,應注意預防肥腫難看。
   
以上三大類品種的苗木,皆可由空中壓條取得(見左圖)或插枝法取得。此兩法取得的苗木與母株性相同,穩定可靠。實生法雖也可以繁殖,但容易變種,不能達到選種目的,故不予採用。金門榕的環狀剝皮法,不包水草就會發根,切離後用山砂種活一個月,再小心拔起整理根部,重新種植會有好根盤出現。其餘兩樹種,包水草壓條法的成活率較高。
   
榕樹盆栽的栽培務必從苗木起在培養盆栽培養(約一尺六寸盆左右)見左圖,將來逐漸更換更大盆,成品後樹格的品味較高。若是田園培養者因成長快速,管理不易,故多僵直,難成大器。
   
現在就以盆養栽培法述之:榕樹是半氣根植物,它的氣根附著在幹與枝之上,時間久了形成一體。培養時應如左圖所見,先放任肥培,樹勢旺盛時自會產生氣根,而後把雜亂根鬚整合,讓其附著在幹上面。幾年後就會如下圖形成結實的根幹一體之自然大榕樹相。整根的作業是年復一年的,工作的時機需視個人所欲創作的形態作業,左圖所見根藝的部份已經相當不錯了,就因為已經溶為平板根,此樹的作者為了追求更理想的陵形立體根藝,趁還在培養枝的階段把平板根挖掉,形成深溝,如此日後將是上上根藝。若整根時剪掉浮根,應該在發育良好時施行之,並預設將來的樹形圖。
   
二、半成品栽培法:
前面所提到素材在苗木培養時重點在於預先就設定將來的樹形、高度、大小,以及應在何處出枝等等。銜接半成品時,很多的缺點會相繼產生,所以必須逐一改善。由此階段開始必需具備比較高難度的技術,請詳細參閱。
根的培養:培養中散亂根的整合技巧在於篩選,剪掉不要的橫根,以繩子的束搏創造立體根藝如下圖。


自然老榕樹的根藝,如前所提有陵狀、瘤狀、板狀諸型,仔細到樹下去觀查會發現,它有高低、深淺、粗細和樹枝的分佈型態相同,由粗根分歧成細根,有主流,有比例的穩抓大地。創作應多加留意,以免日後形成大小相同、粗細相同,如梳頭髮般沒有立體感、形狀工整、匠氣味濃厚的根藝。下圖所見的根分歧,粗細諧順,它是一代一代的切根,由內而外細心培養形成的,這樣才有年代感。根藝的創作應該注意根與幹的比例,根必須和幹基協調,過份誇張的表現根盤會導致整體失真。{諧順:日語(
こけ順)}

改善不良根藝之對策:如果在肥培過程中根粗肥大如下方左圖-,比例不對應如何改善?
 

見圖15、16這種作業是把粗根做二份或三份分開,把下半部的木質掏空,然後把上半部下壓,下壓時應排列高低起伏。日後癒合才不會呆板,此作業法改善盆養中少數的粗根,把粗根化細效果很好。改善粗根時,如果把根全部切除,會留下很大傷口,癒合時間長,若離成品不遠或已成品,以掏空法利用外皮層添補傷口,以榕樹這種癒合性快的植物,確實是絕好方法。靈活應用掏空法可以處理很多榕樹盆栽的缺點,常用方能得心應手。
 

另一種方法是把粗根全部切除,重新放根培養如下圖,下方左圖右側大塊粗根就是被切除的粗根,此法的要領就是必須枝和根一起培養,因為枝的成長才會把根同步養粗。若不需培養粗枝不可採用此方法。
 

接根:在缺乏少數根盤時可以採用,利用本株或同種皮色他株的空中氣根(如下圖)或土面不要之長根,種活後以腹接法接上。此方法是接近成品之榕樹或成品時做小部份改善用之。


 

榕樹2:幹的培養
樹幹是決定樹型的主因,榕樹的自然樹相常見單幹或欉生多幹,分歧比一般樹種為低,平原多見欉生多幹。
幹的特色是由氣根被覆(如左圖),無氣根的榕樹較少。榕樹的自然樹型展現闊葉樹標準生態,成傘形樹冠。橫幅寬廣,樹幹與樹蔭比例在10倍以上,如木追求自然美照原比例作成盆栽,有如幼齡木一樣,無法呈現老大樹相感。
1:10以上的比例是遠觀景象,譬如照相時以遠距離照一棵榕樹(如下方左圖),有細幹配大枝蓬的感覺。假加同棵樹,走到樹下一看又是另一番景象。譬如樹蔭底下照相(如下方右圖),樹幹變得雄狀老態,盆栽的寫意,榕樹的精神,就在此時此刻呈現。
榕樹盆栽的創作,就是以此近觀的根、幹、枝比做為參考。取其優美之處捨其不美之處來創作,如此就能達到形小相大的盆栽。

 

   
榕樹根幹一體的幹藝特性是其他樹種少有的,若能好好發揮此一特性,必然可以創作出理想的自然美作品。
當然盆栽的多樣化樹型,是創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標,創作時的構圖若能多求變化,才不致落於同型、同趣之嫌。
不良幹藝的改善之道:如圖23此單幹樹根藝、幹藝皆不佳,像這種素材比比皆是,計劃如何改善?此素材出枝點的設定與補接就是改善的重點。補接完成的枝經肥培徒長後必然產生氣根由上往下被覆,附著後呆板幹的缺點已完全不見。單幹樹的造形應多注意幹基長度比例及皮藝,所以幹基是樹相大小的決定因素。
呆板的幹可由氣根被覆,也可以接上空中鬚根添補缺陷處。或用前面所提掏空法改善之(如下圖)。根與幹決定著盆栽的優劣,細心創作才有好的成果。

 

榕樹3:枝的創作
一棵樹的根幹都是由於枝的成長而成,出枝點的位置直接影響根與幹之形態,也關係著整體的造型,「要枝」形成一棵樹的架構,「子枝」彌補要枝不足的空間,「孫枝」彌補子枝不足的空間…..,如是構成一棵枝蓬密佈的大樹。
假加一棵缺枝嚴重,並不能構成一棵基本樹相的樹,未改作前根本就是一棵有幹無枝,有身體無手腳的庸俗素材,今以靠接法與移枝添補法改善。如下方左圖植活的枝,再移枝完成後如下方中圖。好好創作幾年之後將會形成如下方右圖所示有流動彎曲變化的枝藝,移枝添補的痕跡經徒長癒合或氣根被覆後會逐漸無痕的。
 

榕樹的枝不易定型,成品後出枝的角度已不是原來所設定的角度了。榕樹的木質鬆軟,自然樹的長臂枝,因需負荷大枝蓬的重量,會年年自然下垂。但是盆養的樹,枝的長度不足、重量小,所以只要是發育良好的枝都是上揚的,甚至本來有彎曲流動的枝會變植。因此枝的創作以切斷的方法,一段一段的培養,因為木質部組織已被破壞,故彎曲後易定型。呆直大枝的調矯單用牽引法是無法達到目的的,必須在所欲彎曲的內側角用鋸子把內側木質部,視彎曲角度的需要鋸掉少許,再牽引彎曲。癒合後就能達到彎曲定型的目的。切枝後再蓄枝的方法中,最忌諱的就是切口蓄留兩枝或多枝,應唯一單枝出枝,若需分叉時應遠離切口,在切口前或在切口後分枝。因為切口若有兩枝以上分枝必定造成腫大不偕順。目前的盆栽培養有很多都有如此弊病如下圖所示。


枝的靠接適期:
選擇在接木或檯木發育期間進行,若有一方或兩方發育皆不良,靠接將會很難成功。

移株添補適期:
選擇春、秋兩季進行,春季較好,因為發育期。

自然界的榕樹成長過程,幹與枝是同步成長的,生態既然如此,那麼選擇素材時,也應該注意根、幹、枝的成品比例。例如根與幹已接近成品,但是要枝全無,買回來後等到要枝培養完成,根與幹已溶化變形難看或已過份肥大的情形,已非原來購回時理想的立體模樣。所以選擇素材時應多加留意,以免長期培養的心血換來失望。

榕樹4:展出前的管理方法
展出前的作業流程如下作為參考之:
1. 展出前的準備工作,必需在架構全部完成後,再經過二次以上細枝調校整齊的作業,用以增加細枝的數量,枝勢強弱才會平均,葉團才會密如下圖。剔葉前10天施肥充實樹勢,剔葉後方能萌芽順利,葉片大小均衡,色澤鮮綠。
2. 剔葉時要把固體肥料拿掉,斷水一天,待土壤乾燥方可剔葉,以免樹液流失影響樹勢。
3. 展出常綠時必須把芽尖全部剪掉,萌芽方能整齊。
4. 展出剔葉樹姿時,必須在展出前一星期剔葉,葉柄才能完全脫落,但必需保留全部芽尖展出,方能表現生命力。(如下圖) (最近幾年因為單一樹種展覽太過單調,故增設剔葉組)
5. 剔葉時機為配合展覽,以中部為準,在展覽前60~70天剔葉,特殊情況:例如氣候因素、樹勢強弱、枝梢的多寡來增減剔葉的日數,若能作記錄最精確,更能掌握以最鮮麗葉片展出。
6. 葉開2~3葉時就該施肥了,施肥時應以漸加的方式比較安全,不可一次施重肥,以免肥傷、葉傷嚴重就無法展出。
 

榕樹5:成品老樹的管理
成品時間久了,老樹會出現樹冠衰弱,裡枝退化得越來越少。樹冠的衰弱是榕樹特有的現象,以一般植物來說理應頂芽優勝,可是榕樹為何相反?因為榕樹是氣根植物,容易從氣根的最近管路吸收養份,樹頂離地面最遠,養份及濕度最少,吸收不易,故最衰弱。
如下方左圖樹冠衰弱者以牽引氣根來補充養份,肥培恢復樹勢。另一方法則是如下方右圖先剔樹冠的葉,保留葉尖的嫩芽,一星期後再剔下枝的葉,並把葉芽剪掉,每一次的剔葉都是以此方法作業,也可以改善逐漸衰弱的樹冠。
 

還有一點要請大家注意的是:最近幾年在培養場或展覽場裡發現一些成品已久的成品樹,有逐漸變形的趨向。細緻的幹藝,老化的根藝變成肥大、板平、有變壞的前兆。悠關榕樹前途。因此曾向多位經驗豐富的榕樹專家請教其中因由,並論及改善對策。
台灣成品樹展出頻率很高,樹勢很容易衰弱,衰弱的樹勢導致葉片不亮綠,故而評比成績不理想,於是乎改用較大較深的觀賞盆培養,並且多水、多肥來改善不良樹勢,結果樹勢與葉片色澤是改善了。可是老幹和根藝卻在不知不覺中…..悄悄的變型。
大盆多土多肥的培養法,雖然好處多多,可是榕樹盆栽,美學的致命傷卻因此而成。筆者有一棵老榕樹空運前往參加日本68回國風展,回來後因長期肥培,故而已非昔日模樣。大盆肥培乎!強健!小盆培養乎!衰弱!其中庸之道,就憑大家的經驗中去取捨吧!
總而言之,盆栽的創作能從「熟能生巧」、「勤能補拙」兩句話下手,必然能獨樹一格。本篇所論諸技術都是先進長期工作經驗累積所成,如今只舉例一、二作為諸同好參考,限於篇幅不能詳細記載刊出,若有更好的方法尚請諸先進不吝指教,並提供資料貢獻諸同好。
 

資料來源:第三屆榕樹展 SiDiao http://www.sidiao.com/